搜尋此網誌

Translate

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

[在off中,打破自己的框框] off學

大前研一off學因為書封的文字,曾經認真地買了這本書來看。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認同所寫的內容,但我仍覺得社會人、甚至即將步入社會的人都應該翻翻這本書、了解作者所寫的"會玩,才會成功"的意義,建立自己的生活品味,讓人看見自己的格局。


以下轉載,是我認為對off學詮釋得不錯的文章,與大家分享。原文:http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?p=847
去年,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有一本書《OFF學》,講的是工作者要注重工作外的休閒活動,他的想法我覺得很有道理,因為我自己也有同樣的體會。像我去龍山寺、霞海城隍廟時,就發現現在的廟其實管理得很好,裡頭有明確的指示告訴大家進廟之後要怎麼拜,求籤的程序又是怎樣,整個SOP(標準作業程序)做得很不錯,就讓我覺得很有趣。 所以我覺得,管理者多接觸工作以外的不同活動,可以體會到很多事情。管理階層必須要廣博,不能只懂一個領域就好了,因為很多事情是互通的,可以觸類旁通。特別是協理級以上的中高階主管,思考一定要活,所以相對的求知慾要夠強,生活的接觸層面要夠廣,否則一定會遇到問題。
去海釣,探索敢於嘗試的勇氣
去年9月底的時候,我們公司的主管曾經一起到基隆深澳去海釣,我的動機是想讓大家嘗試一些平常不會去做的事情。當時考慮要爬山好呢?還是騎腳踏車好呢?後來有人提議去海釣,我想這個活動很新奇,那就去海釣吧。 那次海釣主要是協理級以上的人參加,採取開放的方式,不強迫報名。當天我們一群人大約晚上8點到深澳漁港,剛上船的時候,覺得風平浪靜很舒服。但是一出港就不一樣了,海浪開始變大,到了停船釣魚的時候,搖晃起伏更大。當時我看了一下,只剩副總還在釣,其他人都躲進船艙裡了。後來我也不行了,也進船艙去休息。那一天我們大概釣了4個小時,整船的人從頭到尾都沒吐的,只有船長和我大女兒。 去海釣之後,我才知道在海上釣魚是什麼感覺。以前聽人家說釣魚是一種運動,我還在想:釣魚可以算是運動嗎?去海釣之後才發現,晚上釣魚用的是假餌,釣魚者必須不停地拉動釣竿,使假餌動個不停像活的一樣,魚才會去咬。因為釣竿本身有重量,加上海浪的波動,整個晚上這樣邊拉、邊捲線真的很費力。由此可知,很多事情必須要經歷過才知道,光用想像和實際是差很多的。 那次出海時,有些主管吐得很慘,還沒到目的地就不行了,但是這些沒出海過的人肯去嘗試海釣,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創業家精神的展現。同樣的,在職場上任何業務或事業,一開始都不會一帆風順,管理者必須具備熱情去探索,願意去嘗試新東西、願意承擔不確定的風險、願意去品嚐這個發現的過程。我覺得這種特質很重要,未來企業在選才時,一定會優先選這種願意開疆拓土、解決問題的人。
蓋涼亭,掌握做對事情的方法
此外,我們也曾經去台東山上幫原住民蓋涼亭。那一次我們20幾位協理級以上的主管一起前往,在台東當地「布農文教基金會」的農場住了3天2夜,每天早上起床後就去做工,幫基金會蓋一個休息用的涼亭,這也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。 那次活動,對我們來講不僅是體力的考驗,也讓我感受到找方法的重要性。蓋涼亭看起來沒什麼學問,其實其中每一項工作都有它的「眉角」,執行時一定要找對方法。像蓋涼亭時要用到竹子,需要先把竹子上的細枝去掉,如果徒手去拔的話非常難弄,這時必須將竹子粗的那端朝下,再拿一根竹棍順勢去敲,這樣去除細枝就容易多了。 為涼亭打地基也不容易,因為那個地點土裡石頭很多,直接挖很不好挖,所以得用一個很重的長形鐵工具先敲地,把土壤敲鬆後再用鏟子挖。另外,像我們是用圓鍬來攪拌水泥,圓鍬必須要一手正一手反地握住才容易施力,如果光用蠻力,其實一點用都沒有。 後來我就和同仁說,我們工作時其實就是這樣,任何事都有它的方法,做事一定要找方法。假如你能摸到方法,找到那個感覺,工作會更有效率,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。
從生活,見識一個人的格局
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透過這些工作以外的活動,往往也可以更加瞭解一個人,並看到他的特性和真實的一面。 比方說我們打高爾夫球,當桿弟出錯時,有人會開始責罵桿弟,有人會抱怨幾聲,有人則會覺得沒有關係。從這些細節之中,你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個性。或是和別人一起旅行的時候,對方是不是主動積極、是不是對人客氣,怎麼處理緊急的事情,怎麼應變與解決問題等等,這都可以看出很多事。 要當一個稱職的管理者,思慮是愈周延愈好。所以我覺得評估一個人,最好不要只看工作面,而是要儘量做全方位的評估。對主管而言,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學習精神、有沒有領導能力、有沒有大的格局,透過非公事的場合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。 我們時常都會陷在自己的框框裡,這是一種慣性,也很難去改變。但是要成為優秀的管理者,廣度必須要夠。藉由工作以外的生活,讓自己離開原來的模式,去接觸或觀察更多的面向,對自己的領導統御一定會有幫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